《中国教育报》半版刊发我校教学工作文章

2021/12/22  来源: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浏览量:】  【打印此文

本网讯(文/党委宣传部)12月21日《中国教育报》半版刊发了我校校长桂国庆和校长助理杨桂署名文章《立德树人 “五育并举” 实现人才培养新境界》,大篇幅报道了我校教学工作。

文章从2014年升格本科院校以来,学校坚持德育为先,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对实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路径与方法,经验与成效做了全面梳理,形成了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将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奋力实现新时期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要求。



文章全文如下:


党的十八大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理念到实践的升华。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这是新时期高等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与要求。重庆工程学院2014年升格本科院校以来,始终坚持德育为先,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放在首位,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不断探索实践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培养路径与方法。

明确育人目标,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一)价值引领,党的组织建设全覆盖

学校党委除了在二级单位建有党的基层组织外,在各研究所、社团、社区(公寓)、校企合作项目中均建立了特设党支部。建设了党建校外教学基地10个、师生党员劳动教育基地15个、实践教育基地30个,命名师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优秀学生创建的各类示范岗、示范寝室近2000个。

(二)“4个融入”,育人过程全覆盖

育人是一个学习、实践、感悟,再学习、再实践、再提升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过程。升本伊始,学校提出了“1+3”的本科人才培养阶段要求,即一条4年不断的素质教育线和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相融合,并围绕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4个融入”,从人才培养时间阶段及空间环境上系统构建育人体系。

在时间上,对大一新生,引导其树立学习目标,明确发展方向,培养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对大二、大三学生,以能力提升为重点,通过各类课程学习和社团文化、实践活动、岗位锻炼等,提高其综合素质;对毕业生,通过社会实践、专业调查、毕业实习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正确处理个人理想追求与祖国利益和人民需要之间的关系,培养责任感与使命感。大学4年虽各有侧重,但有机衔接、相互渗透。

在空间上,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建立了校外育人基地和学生寝室、学生网络等活动要求与行为规范,制定评价指标,加强过程考核与评价,占领网络、寝室等育人阵地。对原先单一性、形式化的组织、活动、课程进行系统梳理,建成集校内外学习场所、生活场所、实践场所等于一体的空间育人环境。

(三)点面结合,育人活动全覆盖

一方面,依托创建党建校内外教学基地、学生党员示范岗等开展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各二级学院围绕理想信念,开展“一院一品”活动,如管理学院党总支“七培四创”、软件学院党总支“四团五红教育”等。同时在课程教学中,开展与课程内容、特点、教学目标紧密结合的课程思政。在各类课外活动中,坚持价值引领、文化浸入,如晨课演讲活动中,以“四个自信”为引导,围绕关于党史、中国近现代史、励志人物、家国情怀等主题的系列优秀书籍阅读展开。

探索育人模式,营造“五育并举”生态环境

(一)“三位一体”,筑造“五育并举”立体空间

“五育并举”具有全面性、基础性、长期性的特征,须将学习、实践、创造三要素有机融合,形成学习、实践、创造“三位一体”的持久性训练(培养)系统。通过“求知平台”等5个平台运行实施,并将德育涉及的思想意识、行为习惯、知识学识融于各个平台及其各阶段、环节之中。

“求知平台”。2015年起开展“探究式深度学习”课程教学改革,拓展课程内涵与课堂空间,搭建起以课程学习为基础的第二课堂“学习活动+学习成果”展示平台;将阅读、拓展、创造要求列入教学目标,学习成果纳入课程考核。截至2020年,共有100多门课程开展了拓展式教学,每年用于“求知平台”的课程建设、各项活动、教师指导等方面的经费达400多万元。

“健体平台”。立足体育课“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运动习惯”教学目标,调整教学(训练)内容、重构管理方式、改革课程评价。建立了17个学生自主管理的专项技能体育俱乐部,开展俱乐部联赛制。搭建智能化“重工乐跑”平台,明确每周“乐跑”时间和里程,与俱乐部活动参与和体测情况综合起来进行评价。

“审美平台”。依托学校“中华文化动漫研发传播中心”搭建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集美育课程教学、艺术作品创作、科普与文化传播的美育平台。开展系列文化传播活动。近年来,上传以建党百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美育活动等为主题的数字作品上千件,到重庆巴南、渝北等区县开展百年党史、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等科普活动17场,参与学生近500人次,受众3000多人。

“做事平台”。本着学生自主管理的理念,拓展公益性学习工作岗位。组建“花溪物业”“重工会议管理中心”“学生党员微课宣讲团”等自主管理组织39个,参与学生800多人;全校各部门、单位按职员岗位1∶1提供学生助理岗1400多个,5年来累计参与学生10000多人。学生在各岗位的工作纳入劳动教育实践学时。

“创造平台”。学校以“双创”课程中的创造创新实践为重点,搭建了“金字塔”式的“创造平台”,与相应课程考核与学科专业为基础的“一专(课程)一赛”挂钩,通过班级赛、院级赛、校级赛实现学生全员参与;依托各学院创新实验中心、创新团队开展学科专业竞赛;5个平台均开展创造创新实践活动;加速“双创园”培养与孵化。每年累计参与学生达6000人次,涉及经费600多万元。

(二)“三个结合”,构建“五育并举”运行机制

首先,将学科专业教育与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相结合。形成了“课程学习+拓展学习+活动竞赛”的专业课程学习模式,将第二课堂实施方案纳入教学大纲;开展“一专一赛”的教学活动,如学校党委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开展的学生党员微党课宣讲、软件工程专业学生以宿舍为单位的第二课堂学生项目开发团队等。

其次,学习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各平台以“学习(课程、岗位)+实践(活动、创造、竞赛)”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针对不同平台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开展不同形式与层级的竞赛、评比。如“做事平台”中的学生助理实习体会交流,“健体平台”中的俱乐部活动参与,“审美平台”中的课程技能学习、作品创作与文化传播。

再其次,将平台建设与学校管理相结合。学校成立了校级领导任主任的素质教育中心,制定了《第二课堂素质教育课程运行管理规定》《重庆工程学院素质教育实施方案》等制度、方案,将各平台建设与管理、学生活动组织、教师指导等纳入相应管理部门和二级单位职责,明确工作要求与考核标准。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沟通交流,解决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基本形成了党委统筹、相互协作的学校素质教育管理运行机制。

(三)“由软变硬”,形成“五育并举”激励机制

育人评价通常是以“软指标”形式存在的,其实施力度有限、评价标准模糊。为使其真实有效,学校在开展各项活动与工作时将具体措施和效果放在突出位置,坚持落实到人、标准到事,将评价结果纳入对相关部门、个人的考核、评价指标,实现正向激励。如在5个平台建设中明确部门与个人的工作任务、目标考核,并且与绩效挂钩,使“软指标”变为“硬约束”。

同时,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思想品德、素质拓展、劳动实践等5个素质教育学分为学生必修。制定了《本科学生学分认定与转换管理办法》,通过学分要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5个平台中的各项学习实践活动。2020年,通过各级各类素质教育活动申报获得学分奖励与转换的学生达1500多人次。

着力顶层设计,实现人才培养新境界

(一)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贯穿全过程

一是构建了党建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教育体系。实现了从顶层设计、操作运行到考核评价的完整体系。二是落实“4个一工程”,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即100门市级、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00名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每学院一个优秀课程思政专业,每专业一门优秀专业思政课程。构建了以思政课程、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

建立了两个层面的党政学团联动实践教学机构开展协同育人。学校学工部、团委、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组建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工作组,二级学院党政学团组成了思想政治实践教学教研组。

(二)以德育德,教书育人能力上台阶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坚持以德为先,围绕教书和育人、言传和身教、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等“4个相统一”,形成了 “四关”师德师风建设机制:把好教师“入职关”;充分利用师生党员劳动教育基地,加强宣传培训与示范引领,把好教师“上岗关”;加大教师教学和学术行为督查,把好教师“言行关”;严格师德师风考核评价,把好教师“评价关”。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德育人、以德立教,通过“一师一优课”“课程思政优秀教师”等教学活动与教改项目的开展,引导鼓励教师专业理论学习与关注社会相结合,以思想引导、学业辅导、价值塑造为内容,全程参与育人。

(三)学习实践,知行合一成效提档次

学校将各专业、课程的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贯通,同时将美育、劳动教育、体育、社会实践课程纳入学校重点课程建设,结合各平台学习、实践中的思想引领与德育活动,将德育与智育等有机结合,构筑起美育、劳动教育、体育课程教学的生态圈,将“课程·学分”课程式教学变成“系统·全面”实践行动。

5个平台运行6年以来,帮助学生将价值、知识、创造力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效果不断显现。近3年,学生综合素质逐年提高,在市级以上学科专业技能竞赛中获奖1200多项,其中“互联网+”大赛78项、“挑战杯”38项、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245项。获取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20多项。学生参加“三下乡”活动1500余人。学校的学生助理岗、花溪物业团队和学校教室保洁、草坪维护工作被《重庆晨报》、华龙网等多家媒体专题报道。(桂国庆 杨桂)

相关链接
南泉校区:重庆市巴南区南泉街道白鹤林16号招生 双桥校区:重庆市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通桥街道西湖大道76号 咨询热线:023-62846626 023-62846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