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团委办公地点
  • 校团委、校学生会办公地点:
    大学生服务中心6楼
  • 重工青年微信公众号:
当前位置: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 网上团校 > 正文

他们用“青年力”撑起了国

   来源:

amjs澳金沙门线路首页

发布人:团委 来源:本站 发布日期:2021/3/7 【浏览量:

“青春就是要经得起磨练,只有经历破茧而出的痛苦,才能有化蝶起舞的一天。救死扶伤,义不容辞!”

2020年春节,新冠肺炎疫情突发并迅速席卷全国,急诊科主治医师、南京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倪杰在看到所在培养单位组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消息后,放弃与家人的团聚,第一时间向医院党委主动报名,并于2月13日凌晨接到医院领导电话后,即刻出发奔赴武汉。

匆忙整理行李、剪短头发,跟家人、同事、导师告别,倪杰踏上了奔赴湖北的路途。在湖北的日子里,重重口罩下头晕胸闷,汗湿衣衫,双手脱皮,护目镜压得眼眶周围伤痕累累,她都无所畏惧。每次只有在下班脱下防护服时,她才发现浑身都已湿透。“看着患者经过治疗转危为安,我心里特别高兴,我们来的目的就是让患者健康地走出医院,回归平静生活。”

“正是在这次疫情防控中,我们看到了前所未有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和中国精神!我也深知,是党和国家培养了我,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就应该挺身而出,让青春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烂之花。”倪杰说。

每一个人都曾经历过青春岁月,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而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守护祖国,让青春绽放在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近日,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联合发布2020年“最美高校辅导员”“最美大学生”先进事迹。于婷婷、刘智卓、李莎、李海超、余汉明、单思思、赵东、闻健、倪杰、崔译文10名在校大学生被评为2020年“最美大学生”。

“早一秒拿到抗体,就能多一分战胜病毒的把握。”疫情暴发以来,清华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单思思已经连续攻关了近一年。她所在的张林琦教授课题组于疫情暴发初期迅速组建了新冠科研攻关团队,刚放假回家一天的单思思第一个报名参加,收拾行李,日夜兼程赶回实验室投入工作。

无数次的失败后,单思思和团队成员解析出病毒与蛋白结合的关键结构,成功分离和评估了200多株抗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及其编码基因,目前已经完成动物实验,正在开展人体临床试验。

2020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工作。单思思向习总书记汇报演示了新冠抗体的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当习总书记询问科研攻关工作是不是由博士生承担的?单思思自豪而坚定地答道:“是的!”

在社区抗疫一线,大学生的身影同样无处不在。

00后小伙余汉明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飞行学院的本科生,他在新冠肺炎疫情来袭时报名成为武汉中山社区一名防疫志愿者,为100多户家庭提供买菜跑腿、上门送药等代购服务。

刚开始报名志愿服务时,父母有很大顾虑,“你正在读飞行员班,身体比什么都重要,万一感染了,后果不堪设想。”他反复给父母做思想工作,“我们青年学生就是要在党和国家最需要的时候,迎难而上、挺身而出。”父母非常感动。44天、每天10个小时的志愿服务,余汉明用自己的热情和力量为武汉的疫情防控作出了贡献。

在祖国的大西北,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刘智卓用自己的行动换来了沙漠中的绿洲。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之间,这里的沙漠曾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吞噬着小城。2016年夏天,刘智卓带领8名同学来到沙漠,他才发现,这里远比想象的荒凉、贫困。白天治沙,顶着烈日,提防沙暴;晚上只能住在临时扎起的帐篷中。每次从沙漠出来,他几乎都会因为缺水和上火讲不出话,皮肤也因为曝晒蜕皮。

5年间,刘智卓带领“绿格”公益项目从最初9人发展到如今近800人,招募范围拓展到全国30多所高校,共计固定黄沙两千余亩,造林植树3000余株,“交大林”开始在大漠扎根。

无论是在西北荒漠还是辽阔的海洋,到处都有青春奋斗的身影。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学院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海超用自己的科研能力助力海洋国防。

李海超从小就喜欢海洋世界,对航行在广阔海洋里的舰船好奇心满满。为将自己的兴趣爱好转变成事业,他于2014年以优异成绩考入我国船海名校哈尔滨工程大学。几年来,他在科研工作中紧密围绕国家高端装备及国防建设需求,依托学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一流学科,深入开展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与控制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

他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将科研扎根在“海洋强国”战略中。他在导师带领下,聚焦船舶减振降噪卡脖子技术难题,创新性地改进了舰船结构振动噪声预报评估方法,解决了结构与材料复合声振分析难题。目前,研究成果已广泛应用于我国系列国防装备振动噪声快速评估,为舰船装备论证决策提供了技术保障。

“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科学的高峰还很陡峭,相信只要一如既往地坚定信念,我可以把青春的乐章谱写得更加华丽动听。”李海超说。

大学生们的“青年力”也为大山深处、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带来了改变命运的希望。

2019年7月,抱着帮更多孩子走出大山的初心,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9届本科毕业生、研究生支教团成员李莎踏上了支教路。然而,一场意外事故将她21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支教路上。

李莎生前在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胜小学支教。那里路途遥远,从县城到家访学生家中,车程要一个半小时,还要加上徒步两个小时的崎岖山路。支教期间,李莎除承担两个跨年级、跨学科的教学工作外,还担任了班主任助理,并协助开展学校行政办公室工作,运营着3个公众号。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国。家人怕她有危险,一再劝阻她不要提前去支教点。她的态度很坚决,“疫情就是命令。我返校可以为小学的疫情防控工作做些事情。”

回到支教地,她利用自己的专业优势,通过网络平台,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知识技能及相关通知精神传达给家长和学生。她还协助班主任做了大量的复学准备工作,每天在网上进行两个班级100多个孩子的健康监测,监督学生英语科目的网上学习,做好教室的清洁卫生及消毒通风工作、补订学生的夏装校服……

“我一直相信只要足够坚韧,越是痛苦的东西才会让人更快地成长,坚韧是我最骄傲的品格。”这是李莎对自己的评价。

除此以外,武汉大学第一临床学院2018级博士生赵东白衣执甲,“逆行”而上,累计参与接诊并成功治愈新冠肺炎确诊病例130余例;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在读学生崔译文为救同学身中8刀,千万网友点赞;武汉科技大学闻健自西藏服役开始,历经冰火洗涤,一路成长,将军伍作风带到荆楚大地的四季流转之间;就读于重庆财经职业学院会计专业的于婷婷,带着病重的养父上大学,即使生活艰辛,她也没有放弃对学习的渴望。

而放眼全国,无数的大学生正在青春中磨砺自己,化茧成蝶的他们终能撑起家、撑起国。


0
加入收藏】【打印此文】【关闭窗口】【返回顶部
友情连接
Copyright 重庆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 渝ICP备09014106 团委联系电话:023-62846693 技术支持:讯迈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