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号)文件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学校培养“理论基础好、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目标定位,结合学校多年来开展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探索和实践,为确保素质教育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运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素质教育的定位
根据学校“以一条贯穿四年的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行业教育相融合的‘1+3’一体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四融入一结合”的素质教育思路,采用学生自主互动和学分激励相结合的方式,将素质教育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为核心,以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就业创业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工作。
二、 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要求
(一)思想品德素质
培养目标:以理想信念教育为重点,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努力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具体要求:
1.认真学习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
2.认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3.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进取,追求真善美。
4.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注重礼仪,讲究文明。
(二)科学文化素质
培养目标:围绕学校“理论基础好、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的培养目标,着力提升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
具体要求:
1.热爱阅读,博览群书,对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要有一定了解。
2.崇尚科学,勇于探索未知世界,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学好专业知识,掌握专业技能。
4.学习和掌握人文知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品味。
(三)身体心理素质
培养目标:培养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幸福进取者。
具体要求:
1.增强健身意识,加强体育锻炼,体质健康达到国家标准。
2. 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养成良好运动健身习惯。
3. 认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掌握情绪管理的技能,保持良好心态。
4. 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注重人格完善,力争做幸福的进取者。
(四)就业创业能力
培养目标:培养求真务实、爱岗敬业、勇于创新的就业者和创业者。
具体要求:
1.树立正确的就业创业观念,培养求真务实、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和勇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2.准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精心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准确地进行职业定位。
3.根据自己的职业规划加强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不断提升职业素养。
4.掌握择业求职和创业的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
三、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
(一)坚持“四融入”——融入课堂、融入活动、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1.融入课堂。第一、二课堂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既要把素质教育的思想融入第一课堂必修课和选修课,也要通过讲座和培训等第二课堂进一步提升学生素质。
2.融入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要通过党、团、学等组织,开展校、院、班三级活动,来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3.融入生活。素质教育贯穿大学生活始终,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管形成和习惯养成都有重要影响。因此,素质教育要坚持融入生活,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通过制度和纪律的约束,辅以持恒、细致的习惯培养,达到塑造人格,进而引导学生走向“成人成才成功”。
4.融入社会。社会是素质教育的大课堂。学校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推进素质教育。一是邀请社会精英和成功人士,特别是优秀校友来校交流;二是组织学生到企业、农村、社区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学习和志愿服务,参加勤工俭学活动;三是选拔优秀学生参加学校组织的学生助理岗位进行实践锻炼。
(二)坚持“一结合”——学生自主互动与综合素质测评激励相结合
1.构建实施学生自主互动机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组建学生助理团队,让其在实践学习中协助教师完成相关任务,采取学生“演”、老师“导”、助理“协”的方式进行素质教育。
2.构建实施综合素质测评激励机制。为促进学生自觉提升个人素质,由素质教育中心牵头修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管理办法,指导二级学院每学期开展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工作。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内容包括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就业创业能力四个方面,分别占比35%、30%、20%和15%,综合素质测评成绩按百分制计分。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将作为学生年度评奖评优的重要依据。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及格且思想品德素质考评合格,方能毕业。
四、素质教育的具体措施
(一)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学校要始终把思想品德素质放在首位,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构建“三全”(全员、全程、全方位)“十大”(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育人体系(渝工程委〔2018〕17号),建立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教育,加强遵纪守法、明礼诚信、团结互助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引领全体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把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融入课堂。首先要牢牢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及课程思政主阵地,其次要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先秦君子风范》《哲学与人生》《社交礼仪》等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公共选修课,此外还要精心组织菁英团校、党课、主题班会等第二课堂活动,全面推进大学生思想品德素质教育。
2.把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融入活动。要把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加强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将其融入到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中;要通过每年一度的文明修身节规范学生行为,强化感恩诚信教育、法律法规及法治教育等,激发学生爱国爱校热情和文明修身观念;要把思想品德素质作为评优评先的首要条件,通过评优评先活动树立榜样和标杆,进一步激发大学生的争先创优意识。
3.把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融入生活。要引导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争当新时代高素质有涵养的大学生。要把文明寝室创建与评比同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相结合,要在日常生活中发掘校园十佳文明使者、礼仪形象大使、感动校园人物等,为同学们树立生活中的榜样。
4.把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融入社会。学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活动中,创办形式多样的“行走课堂”。健全志愿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主题社会实践等活动,不断增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二)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
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贯穿于我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要紧跟时代步伐,瞄准市场和行业需求,与行业专家一起制定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理论基础好、综合素质高、专业能力强,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1.课堂教学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主要渠道。学校要通过一二课堂融合,通识课与专业课相结合,必修课与选修课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讲座培训与素质拓展相结合,重点打造《演讲与口才》等课程,促进学生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的协调发展。
2.社团活动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学校要成立兴趣爱好型、理论学习型、公益服务型、学术技能型四大类学生社团,配备指导老师,通过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文字表达、思维策划、组织领导、沟通交际五大基本能力,每个学生力争至少参加一个社团,自觉提升五大能力。学生社团由学校团委统筹管理,力求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为学生的个性、潜能以及创造力的发挥与提升提供宽广舞台。学生根据个体兴趣和个人志向自主选择社团参与活动,校团委每年定期开展社团嘉年华活动,项目由各社团选送或者在主题活动中遴选。学生加入社团,并积极参与社团活动满一学期后,可申请在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的社团活动项目中加分。
3.联系生活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是一种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化教育,科学文化素质教育要从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兴趣爱好及个性发展出发,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培养兴趣、拓宽视野、增长才干。学校可以通过举办校园十佳歌手、校园演说家、校园能工巧匠等活动发掘学生潜能。
4.社会实践是科学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学校要建立起与专业学习、社会服务、勤工助学、择业就业、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机制,大力开展企业调研、专业实习、职场体验、创业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专业技能认证以及项目研发。
(三) 身体心理素质教育
1.身体素质。学校以《大学体育》课堂为主阵地,普及强身健体常识;以体育文化节和田径运动会为课外文体活动载体,强化学生运动技能;以学生体育俱乐部和体育类社团为平台,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健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强健学生体魄;鼓励学生参加马拉松等社会性体育运动。
2.心理素质。学校以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教党〔2018〕41号)为纲领,构建课程教学、主题活动、预防干预、咨询服务“四位一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为主阵地,通过课堂教学和专题讲座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以“5.25心理健康节”和“10.10精神卫生日”为契机,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主题教育活动;以心理普测为基本手段,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构建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心理预警防控体系,建立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完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案;建立学校、医院联系制度,整合校内外心理咨询师团队资源,把心理疾病学生及时转介到对应医院,进行有效救治。具体措施详见《重庆工程学院“四位一体”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
(四)就业创业能力培养
我校以教育部《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教高厅〔2007〕7号)为纲领,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相关要求,构建线上与线下结合的课程教学、讲座沙龙、竞赛活动、咨询服务、社会实践“五位一体板块联动式”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即以《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一)》《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二)》《创新创业基础与实践》三门课程为主阵地,以校友大讲堂、灯塔职场沙龙(讲座)、创新创业沙龙(讲座)为加油站, 以生涯规划大赛、模拟应聘大赛、创新创业大赛为演练场,以生涯辅导、就业指导、创业指导为助力器,以生涯访谈、职场体验、创业实践为试金石。素质教育中心、就业指导中心、创新创业学院及各二级学院多部门联合行动,分板块、按专题进行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社会责任感强、创新竞争力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全面提升我校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创业成功率。具体措施详见《重庆工程学院“五位一体板块联动式”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创业指导体系建设方案》。
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就业创业能力教育板块中涉及的课程、活动等详见附件。
五、相关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为贯彻落实学校“1+3”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完成“1”即贯穿于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任务,学校专门设立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作为二级教学单位,统筹全校素质教育工作,并与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把素质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二)制度保障
素质教育课程按规定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教学文件、活动方案、竞赛规则、服务流程等,做好相关制度建设。素质教育中心要统筹规划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步骤安排、检查总结等工作, 健全教师培训制度,加大教学督促、检查、指导工作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教育部相关文件规定的生师比要求,配足配齐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社会实践、美育劳育等师资,确保素质教育工作有序开展。
(四)经费保障
把素质教育工作专项经费纳入学校年度财务预算,主要用于文化建设、课程建设、讲座沙龙、活动竞赛、咨询服务等方面。
(五)质量保障
素质教育中心要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内容体系和课程教学模式,完善素质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以学生素质提升与发展为导向的评价考核制度,制定符合学生个性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标准,并依据评价结果, 对教师和学生施行相应的激励和制约措施。
附件:重庆工程学院素质教育内容体系
官方微信
扫一扫